搏击俱乐部豆瓣(结局有哪些深意)

一、***搏击俱乐部***结局有哪些深意


搏击俱乐部豆瓣


在《搏击俱乐部》的片尾,杰克终于意识到,自己朝夕相处的泰勒根本不存在,所有的事都是自己所为,一切的疯狂的做法,不过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带来的幻觉。

此时,他终于意识到,是这个冷漠、病态的世界,把曾经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自己逼疯了。不管是在搏击中寻求释放的快感,还是对待事物随性为人念头,不过是自己寻求心理保护的应激反应。

举枪自尽,这是杰克能想到的唯一办法,离开这个病态的世界,让自己在疯狂中走向毁灭。

作为大卫·芬奇久负盛名的代表作,1999年上映的《搏击俱乐部》,以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悬疑叙事手法而被观众记住,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披着悬疑、动作影片外壳的本片,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残忍的打斗、血腥的场面背后,《搏击俱乐部》实际上描述了一个逼近真实的病态世界。在拨开了层层迷雾、见识到搏击的血腥残酷之后,观众似乎突然萌生了“大家都有病”的疯狂念头。

没错,这就是大卫·芬奇想要表达的:建立在钢铁水泥中的现代社会,人们不顾一切的追逐与放纵,逐渐丧失了最本真的人性和感情。

在巨大而无情的社会机器面前,在弱肉强食的的黑暗法则面前,很多人不得不回归到最原始、最暴力的可怕存在,成为那个“为了本能不顾一切”的精神病人。

现实的重压

在《搏击俱乐部》中,男主杰克(爱德华·诺顿饰)是一个典型的都市人,老实巴交、循规蹈矩的社会螺丝钉,面临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和严重的中年危机,即便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在精神崩溃的边缘不断试探,却依然谨小慎微的把自己包裹起来,以便看起来一如正常人。

片中,他不断寻找着更文明的解压方式,但不管在带着宗教性质的监督小组,还是颇具社会学意味的互助组织,他都很难得到身心的放松与愉悦。对他来说,那种久违的如释重负感,真的好难。

杰克,一个被工作压力和危机意识压垮的现代人,但对社会规则的尊重和法律权威的畏惧,让他似乎没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身心平衡。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讯与知识,承担起越来越复杂的工作,对工作、生活的焦虑慢慢累积,最终形成了对生存的困惑甚至质疑。

臆想的释放

当一切文明的方式,都无法说服或释放这种困惑和质疑,迫切需要保护自己的忧郁症患者杰克,选择了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肉体的释放。

对于杰克来说,泰勒(布莱德·皮特饰)是自己“最互补”的朋友,更是迈开一步、放松身心的心灵解药。在泰勒那玩世不恭、桀骜不驯的随性风格面前,杰克终于懂得了,是胆小怯懦、循规蹈矩,害得自己“病得越来越重”。

如野兽般搏击的快感,瞬间释放了杰克的压力,面对着依然冷漠的现实,他由衷的因为与泰勒的“患难见真情”、因为搏击立竿见影的释放作用、因为挑战法律权威的疯狂刺激,而爱上地下搏击俱乐部,成为一名暴力的成瘾者。

逼迫一个由基本社会观念、整体素质不低的人,在释放原始兽性的搏击场中找到了那个“真正的自我”,与其说,这是严重的忧郁症进一步恶化为精神分裂症,而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幻听、幻视、幻觉等症状,不如说,是杰克为了适应这个疯狂的世界,而自觉自愿的变疯。

生命的价值

沟壑难平的欲望,是杰克萌生双重人格“泰勒”的本因,但植入这种欲望和观念的,却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看起来,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有成功的可能性,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么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么成为“不疯魔、不成活”的社会引领者,才能在这样的病态社会中有尊严的存活。

杰克是饱受精神疾病的受害者,同时也是被社会灌输了理想,面临欲望难平窘境的平凡人。

就像朱德庸先生的《大家都有病》,看起来是对生活的吐槽,实际上,是对病态社会的鞭笞与讽刺。

杰克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理性的“装着孙子受着苦”,成为无处发泄的社会牺牲品,要么疯狂的挑战社会底线,成为人们不理解的那个“社会病人”。无论如何,杰克做到了,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二、电影搏击俱乐部是什么意思 表达什么主题 真心没看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问题片的代表作之一;一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纪末的现代启示录;一幕以死亡为主题的黑色喜剧;一部具有社会警示作用的电影,兼具强烈的世纪末情绪和浓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

《搏击俱乐部》隐喻了社会边缘青年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当搏击结束时,什么也没有解决,不过一切都无所谓,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感到自己被拯救。”电影中的人物就是在这种痛苦和接近死亡的状态中寻找自己的存在目的。

杰克最初混进的是一个睾丸癌幸存者组成的帮助会。这也许并非巧合,而是暗示了在一种空虚的被阉割过的消费主义文化中人的恐惧。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现状,是一种癌症,是现代生活中的癌症。面对现实时的虚弱感是致命的,对生命的空虚感是一种普遍的虚无,其中蕴藏着深深的绝望。虚无使人痛苦,使人希望借各种方式找回存在的真实感。于是搏击俱乐部的成员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的哲学就是:如果不能结束或缓解这种痛苦,那就让它来得更猛烈、更极端、更直接一些,将精神上的痛苦转为肉体上的直接痛苦,将痛苦承受的中心由大脑和精神转移向肉体。

在搏击俱乐部的初期阶段,暴力还不是毁灭性的力量,如果说它毁灭了什么的话,就是在打斗的时候毁灭了每个人那种虚无缥缈的不真实感,毁灭了虚无带来的痛苦,代之以肉体痛苦的快感。这些博击俱乐部的成员们此时有些像集体修炼的苦行僧,通过一次次肉体的痛苦修行,使他们对肉体痛苦的信仰更加坚定。

搏击俱乐部更像一个医院,而暴力是药,搏击是精神疗法。更确切地说,暴力是兴奋剂,它与吸毒的作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用幻觉和模拟的体验使人逃避现实。这种相互分享并且上了瘾的暴力,终将蜕变扭曲。上瘾就意味着被自己之外的东西、被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所控制,成为它们的奴隶,就意味着生活的自主权被阉割。现代人的精神悲剧就是,当他们自我搏斗、脱离了一种精神上的奴役的时候,不知不觉又进入了另一种奴役;他们期待一种精神毒品使他们脱离自身的麻痹,不幸的是,这种精神毒品使他们更加麻痹了。

当泰勒的理想慢慢成为现实,整个世界都在宣泄,都在革命。可是在人们找寻自然本色的过程中,随着欲望的不断成长,搏击俱乐部成了不可思议的暴力组织并且走向了不可遏制的深渊。当人的暴力本能和欲望本能被唤醒的时候,没有什么能阻止这个精神怪兽。搏击俱乐部本身是对暴力本能的歌颂,也是对暴力本能的诅咒,因而这场所谓的“革命”最终也只能以妥协告终,毁灭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新生。

三、《搏击俱乐部》评价为什么能那么高


搏击俱乐部豆瓣


《搏击俱乐部》如今在豆瓣榜单上排行34位,在IMDB榜单上也名列前20,为什么经过了近20年时间的检验,这部电影仍然能够婷婷卓立?

好电影其实有很多种,像张艺谋的《活着》能够成为不朽的经典不在于运用了多么高超的特效和拍摄手法,却是因为它如实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阿凡达》能够成为佳作不在于它的立意有多么深刻,确实在于电影对最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搏击俱乐部》能够经受住一代又一代观众的检验,说明它的优秀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在中国也能口碑如此优秀,说明它的优秀同样不受空间的限制。世界上的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精神的共鸣,这就是佳作。

当然这部电影能够如此成功自然也是有它的道理,大量的摄影交叉和创新的拍摄手法吸引了观众的观影热情,而影片对于社会的影射和讽刺更是入木三分。电影中描述的问题,在2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历久而弥香也是该电影能够得到高评价的原因。

OK,关于搏击俱乐部豆瓣和结局有哪些深意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搏击俱乐部豆瓣


猜你喜欢